2010年10月初,一部名为《社交网络》的电影在北美上映,仅3天就创造了2300万美元的票房,成为当周的票房冠军,而这部电影正是以风靡全球的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的经历拍摄的。
《社交网络》的热映让人们在管窥蠡测这位天才少年的经历的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对自己身处其中的的各式各样的社交网络的重新认识和思考。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人、QQ、新浪微博、饭否这些新兴的社交平台他们携着快速、新鲜、简捷的特点,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有了新鲜事的第一件事就发到微博上,时不时就刷新状态,看到好文章就想转发分享,渐渐成为了时下人们每天都需要去做的事,不仅仅是网络潮人,就连平时与各种网络新鲜事物沾不了边的人们也都纷纷投入了“140字”大军。
一方面,微博、人人的诞生,让人们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更新一条简单的状态,也会引来成群结队的回复和留言,无论是插科打诨还是简单的安慰都让人体会到这个虚拟世界和谐融洽的气氛。同时,这些社交平台也充分展现了其快速传播、广泛传播的特点,微博达人总是能轻轻松松的从社交平台中获得大量最新鲜的第一手资讯,这是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优点。
但另一方面,这些社交网站逐渐占据了人们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快速简短的阅读使人们慢慢习惯于这种简单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而书籍、报刊等需要一定时间吸收但所提供的信息也更为深入的方式渐渐被人们抛在脑后。另外,眼花缭乱的资讯也令人难辨其真伪,好事者借这个平台进行炒作、煽动风波,这一点,从近日金庸的“被去世”在金庸迷中所引起的轩然大波就可见一斑。
社交平台的简单快捷适应了越来越快的时代节奏,显示了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网络关系的不断发展,只要大家在网络上用这些纷繁的社交工具时能够掌握好适度原则,明辨是非,一定享受自己在网络上更为新鲜美好的生活。
建管学院新闻中心吴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