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建设高校路在何方
2014-05-16
浏览量:

全国政协各界于3月5日下午分组讨论温家宝总理上午做的工作报告,教育公平、医疗改革、能源发展等备受关注,引发委员热议。其中,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讨论发言时直批大学分布不合理,教育在地域性差异等方面体现出的不公平进一步放大,中国由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还需尽快改变目前大学过于集中的现状。

纵观全国,在一千多所大学里,能够称得上一流的大学屈指可数,而这些大学往往地理分布比较集中,大多分布在京津两地和长江三角洲一带。面对着教育资源分布不公的现状,如何改变策略在突出重点培养的同时更好地兼顾公平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难点,高校的地域性集中是教育资源难以达到均衡的重要原因。

我们不妨分析和借鉴国外大学发展状况,美国的高等教育分布很广,高等学府遍布各地,每个地方也不乏世界名校,显示了美国高等教育和整个社会的互相交融。高等教育地域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所一流大学可以带动地方整体实力的进步与发展,对社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该如何去创建高等教育的区域化优势,让高等教育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成为现在的主要问题。

一所大学要发展,首先要得到国家的经费支持,在这个方面重点高校作为稀缺的优质公共资源代表,成为追求享受更多国家教育资源的竞争者。而我国的重点大学的分布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地区,有效协调“择优重点”和“均衡分配”之间的矛盾是两岸三地大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整体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该注重效率和效益。对于地域广阔的中国而言,教育质量差距悬殊的不平衡状况迫切呼唤着相对公平的实现,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更多地考虑到平衡大学发展差异和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如果政府的资源分配政策一味地强调重点发展,那么,这种地区差距无疑将进一步扩大。

总之,要发展高等教育在全国各地的均衡发展 ,首先,走多样化与特色化道路。在既定的大学经费及资源条件下,改善教育质量不平等局面和提升整体大学办学绩效的合理途径之一是走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其次,以办学效益为资源分配的指针。中国目前的突出状况是“穷国办大教育”,资源有限迫使我们更应该注重效率和效益。重点发展政策中资源分配中的重点投入不应仅用“社会公平”的概念来衡量,而应当更多考虑资源投入的分配标准问题,提高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此,一方面,政府应明确资源分配的标准,尽可能摒弃资源分配中的非合理因素;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加大投入,两头兼顾。

建管学院新闻中心丁力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