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来,校园血案屡屡发生,福建南平、广西合浦、广东雷州、江苏泰兴、山东潍坊等地先后发生多起校园恶性凶杀案,一下子打破了校园的宁静,给校园安保敲响了沉重的警钟,这也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校园安保一时间成为了全国性的热点问题。各级政府和部门也纷纷采取相应举措,加强校园里外专业保卫力量及其硬件设施,部署校园周边专项整治。甚至为部分中小学和幼儿园配发防切割手套和自卫喷雾罐,警方则出动警犬和钢叉执勤,全副武装护送学生。这些无疑都反映出政府部门和社会对校园安全的高度重视,但在接连的一起起恶性案件背后,我们似乎更应该反思,为何手无缚鸡之力的中小学生一次次成为无辜的受害者?该如何去消除孩子们在紧张危险的环境下的内心恐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惨剧的频频发生?
对此,重庆大学师生们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其中大部分人认为,孩子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本该宁静的校园频发如此血腥的惨案,显然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而学校作为承担教书育人职责的机构,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更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但问责学校的同时,我们也不容忽视的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单凭学校的力量显然无法保障学生的安全,因此这更需要政府重新审视和认真完善安全保障机制,出台切实有效的防御措施,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此外,重庆大学师生们认为当前政府和学校采取的各项举措虽然能暂时缓解校园安全问题的频发,但要真正做到减少甚至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更需从源头抓起。尤其是对于一些条件较差的偏远地区。众所周知,社会治安是各种社会因素的综合反应。任何违法犯罪的产生,从根本上说,都既有违法犯罪分子自身的个人因素,同时也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比较不到两个月时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中的主角,有医生、乡村教师、无业市民,共同特征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其生活境况可想而知。“我本来是个本本分分的人,但是我工作没了,所有人都在笑我”。福建南平惨案的凶手郑民生被判死刑时一再强调自己之所以会犯案是因为人情淡薄,社会冷漠。郑民生在庭审中的自我辩解固然荒唐,但也确有值得反思的一面。这也提醒我们仍需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素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经过分析研究,重庆大学师生们认为导致悲剧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当前人们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急剧变化以及社会的收入不均等原因使得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保障机制的薄弱之处和对失意人群的心理疏导机制的滞后,导致一些人悲观厌世者产生心灵扭曲,从而产生报复社会的恶念,企图将自己的一腔怨气撒向心灵纯洁的稚嫩儿童。因此,重庆大学师生普遍认为防范校园惨案的发生必须从长计议。一方面,学校应完善校园安保机制,承担学生监护人的责任,保障学生安全。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应该致力于解决社会矛盾,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建立覆盖面更为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更多的惠民制度惠及弱势群体,使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从而在真正意义是构筑和谐社会。希望对惨案的警醒与反思之后能见到的,不只是针对个案负责任的举措,而是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护卫更多无辜的生命,让和谐社会之风吹向每一个角落。
建管学院新闻中心汪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