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3日晚18:20左右,腾讯通过全国IM弹窗形式,向网友表达其刚刚做出的“艰难决定”:在360公司停止对QQ进行外挂侵犯和恶意诋毁之前,腾讯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这则公告让持续一个月的腾讯与360纠纷大戏达到高潮。覆盖率达到90%互联网用户的QQ,与产品覆盖率同样接近90%的360产品只能留存一个,不仅给所有互联网用户出了难题,也让整个互联网行业内外高度关注。
同学们也纷纷发表了他们的看法。有同学表示360毕竟只是杀毒软件,电脑可以一天不杀毒,但不能上QQ就意味着通讯的部分瘫痪,所以卸载了360;也有同学认为腾讯侵犯隐私在先,但其不但不承认不悔改,甚至强迫用户下线的做法实在令人难以忍受。
作为伴随着QQ成长起来的一代人,QQ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已经习惯了一打开电脑就挂上QQ,已经习惯了QQ小游戏、QQ音乐伴我们度过闲暇时光,也已经习惯了QQ时不时弹出的资讯框告诉我们世界上的大事。而此时面对QQ与360之间的纷争,我们不禁有些茫然,当我们打开电脑却面临着“被下线”这样二选其一的窘境时,我们甚至有些愤怒。交给用户自己选择,听上去似乎腾讯已经做出了极大的让步,事实上它却是将赤裸裸的威胁抛给了用户们。不卸载360,就无法使用QQ,这就意味着数以万计以QQ为主要通讯媒介的网民不得不面临通讯瘫痪的困境。本应是商家之间的竞争,最后却让大量的用户为此买了单。
这让人想起最近发生的“蒙牛营销门”。十月下旬,以内蒙古为大本营的中国两大乳业龙头蒙牛、伊利卷入一场恶性营销案件,相互摆出了凌厉对攻的架势。伊利与蒙牛的恩怨由来已久,作为同一产业的竞争对手,适当的进行竞争本无可厚非,但当诽谤、恶性营销等非常规手段却成了竞争常用的方式时,商家显然走进了竞争的误区。而用户们对两者的期望值已经在这个过程中被折损至不能再低的程度。无论商家用怎样的手段取得了眼前的胜利,他们付出的终将是惨痛的代价。用户们不相信蒙牛,同样也不会相信伊利。
笔者认为,作为商家,首先思考的应该是提高自己商品的品质,而非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争夺市场份额。退一步说,即使是竞争,也应该以和平的方式进行,而非QQ与360这样正面直接的对抗。在竞争中以牺牲用户利益为筹码的手段更是不会得到公众的认可。如此竞争不仅不能为企业收获最终的成功,甚至会因此流失大量客户,最终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建管学院新闻中心吴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