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4月5日是中国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在这样一个中国传统节日里,大学校园弥漫着一股沉重的气息,其中掺杂着对烈士的哀悼,对先人的怀念。上午,在一食堂广场,聚集了很多即将去扫墓的重大学子,代表重庆大学,为重庆歌乐山烈士送上祈祷,同时也为传承中国几百年的传统清明文化。
“慎终追远”,是清明节永远的主题,而一股“新风”却让今年的清明节格外不同:低碳祭扫越来越成为人们的首选。一束花,一张照片,一句留言……“低碳”祭扫成为清明节的亮点,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场文明之风中。当下对于先人的追思方式,更多地讲究个性化,有些公墓,骨灰堂放有贴板、小牌和纸片,祭扫者可以写上心语与先人来一场超时空对话,有些媒体还开设相应栏目或版面,刊登清明寄语,还有的网络上辟有追思、祭悼空间,为人们表达哀思提供了一个个新的阵地,尤其受到年轻人特别是孩子们的青睐。
在现代文明之风不断沿袭的同时,另外一批清明文化也正悄然兴起,房产证、银行卡、名牌包,与明星的结婚证等诸多搞怪祭品极为“雷人”。清明时节中出现的“雷人”风气还是由于大众对传统清明文化理解的错位,将清明节形式化,而忽略了清明文化的内涵。清明当然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但并不仅仅是扫墓,此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下还是应当捡拾起更多的清明节文化内涵,让清明新民俗在不断培育、倡导和规范中走向成熟。
建管学院新闻中心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