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自习室,几行蓝底白字的“教室熙熙,皆为座来;教室攘攘,皆为座往;文明自习,禁止占座”的标语便映入眼帘,这一巧用《史记》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经典语录用于杜绝占座的妙语,为静谧的自习室添上了几分趣味,让人寻味,发人深思。如此的话还有“请不要让我孤单得亮着”,以提醒大家离开自习室时记住关灯;还有“手机不识字,何必乱发音”的生动比喻,表达出希望同学们留给自习室一个安静的环境的想法。再如去年,学校里兴起用枯黄的银杏叶拼图的活动,均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际,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发出了振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唤。然而,越来越少的人关注传统文化的现实却又令人揪心。曾有则广告生动得表现出了这一矛盾,老者在津津有味得欣赏戏剧,而与他同坐的少年却早已酣酣入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已不能与今天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由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冲击相容。
现实中,我们已不再多见诗人登高作赋,吟诗江畔的情致,更多见到的是人们在博客中、日志里抒发出一时对人生、对世事的领悟,于是网络文化成为了时代潮流的产物。笔者认为这亦可说是一种文化的创新,免去了传统的形式,催生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产物。也正因为有了如此开放的平台,才让大众得以分享不同人生经历的人对同一世事的感悟,畅所欲言,使之成为了人们伸张正义、鼓励先进的途径,对此,笔者认为这不失为一种进步。再如近年来,社会上提倡的“开心学国学”,在大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使更多的人愿意了解、接触国学,莫不是对文化形式传新的益处的最好佐证;还有“囧”这一文字符号性的用法,则活跃了汉字文化。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正是在历朝历代对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成长为了世界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诸如从唐朝的诗到宋朝的词的延续;从印度的佛教发源到各国各有其特色佛教领悟,无处不渗透着文化的创新,才使得世界文化异彩纷呈!
江泽民同志在《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八六三计划”)实施十周年工作会议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如今,流行乐坛刮着“中国风”,外国人在学着中国话,世界流行着中国的色彩!周杰伦歌词里唱着“如果华佗再世,崇洋都被医治”,不要盲目跟风于西洋文化,传统文化并不呆板,重要的是我们对待它的方式,像自习室中那段引用于《史记》名句的标语一样,用创新的方式去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创新的思维去发现文化的美,去创造属于今天的文化元素!
建管学院新闻中心 赵恒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