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高速发展,各种思想交流不断融合的今天,大学生活也在短信文化、网络文化中,悄然变换方向。大学生们应该如何有效地保障自己的人身、财产、信息安全,一直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且备受关注的问题。然而,每年发生在各大高校的相关事件依然不胜枚举,重庆大学也不例外。近日,一类利用学生信息实施诈骗的事件,发生频率似乎有攀升之势。
12月8日,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建管学院09级的某位同学就遭遇了这样危急的情况。该同学家长接到一个匿名电话,电话内容大概是说该同学已经被绑架,并制造了虚假场景声音蒙骗其家长,威胁其家长提供高额才款以释放人质。其家长当即给该同学打电话,由于一些原因,并未及时联系上。为了慎重起见,该同学家长又联系到其同班同学,终于确认了该同学的安全,也结束了这场惊心动魄的闹剧,所幸的是,没有造成财产损失或其他不好的结果。
对于该事件的起因,应该追溯到新生入校时期,当时由于新生们怀揣着满满的兴奋与好奇来到大学,对周遭事物警惕性不高,填写了很多调查问卷,其中不乏一些动机与来历不明的问卷,以致大学新生的个人信息对外泄露。这位同学也因此泄露了自己的家庭住址与家长联系电话,而为该诈骗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从不同角度分析该事件,可以发现很多需要注意并改进的方面。首先,学生本人方面:在个人信息已经泄漏的情况下,应该保有一定的警惕性,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比如告诉父母家庭信息可能外泄并被他人利用,切不可轻信,并且将同学、辅导员等人的联系方式告诉他们以备不时之需;其次,家长方面:对于此类情况一定要像该同学的家长一样谨慎处理,客观看待问题,及时想办法应对;学校方面:在保证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多做宣传教育工作,以提高大学生保障个人人身、财产、信息安全的意识。
如今,对于高校此类事件的高发情况,无时不刻不在提醒着当代大学生们安全保障的重要性。这次的事件引起了建管学院同学们的强烈反应,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讨论今后应当如何防范与自我保护。这不仅仅是对当代所有大学生的一次红色预警,也是提升大学生个人人身、财产、信息安全保障意识的一个重要契机。希望通过这一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件,能让重大学子们提高危机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升针对社会环境的判断辨识能力,从而更好地保障自己各方面的利益与安全。
建管学院新闻中心高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