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两篇论文进入ESI高被引论文
2018-01-12
浏览量:

 

重庆大学学术评价与分析中心编制的《重庆大学ESI高被引论文分析报告2017年下半年卷》对重庆大学高被引论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所谓高被引论文是指,根据ESI数据库的界定,按领域和出版年统计的引文数排名前1%的论文。其基础数据来源为ESI公布的论文数据,且数据类型只包括两库中ArticleReview两种文献类型,被引频次来源于SCIESSCIA&HCI三个库中的数据。该报告数据采集时间为2017119日,数据覆盖年限为200711日至2017831日的近11年数据。根据报告显示,我院有两篇论文进入高被引论文。一篇是《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hase of a building: A case study in China》,另一篇是《Identifying key impact factors on carbon emission: Evidences from panel and time-series data of 125 countries from 1990 to 2011》,接下来将对这两篇论文进行详细的报导。


我院洪竞科研究员以第一作者于20159月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发表学术论文《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hase of a building: A case study in China》。《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为SCI检索,JCR分区为Q1,近5年平均影响因子为5.315。香港理工大学沈歧平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生冯勇、香港SGS通标有限公司刘善堂、我院毛超副教授分别为本论文第二、三、四、五作者。论文提出:目前已有许多关于建筑业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中产生影响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侧重于建筑物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由于缺乏详细的现场和场外过程数据,特别是现场装配和零星工程以及与建筑有关的人类活动数据,因此研究受到系统边界的限制。本文的研究以中国国情为基础,分析了温室气体在一个扩展的系统边界上的排放量,利用详细的现场过程数据分析建筑在施工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结果表明,间接排放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97%。现场用电和建筑材料生产分别是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两大主要来源。重新对建筑活动组合排序表明,相关建设的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显著(385 tCO2e),这在以往的研究中是被忽视的。调查结果还显示,虽然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一些材料在重量上可以忽略不计,如聚酰胺安全网和铝(0.1%),但它们对温室气体排放有相当大的影响(2 - 3%)。


我院申立银教授以第二作者于20172月在《Applied Energy》发表学术论文《Identifying key impact factors on carbon emission: Evidences from panel and time-series data of 125 countries from 1990 to 2011》。《Applied Energy》为SCI检索,JCR分区为Q1,近5年平均影响因子为7.5。本论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号:15AZD02515BJY38)。我院硕士生帅晨阳、我院博士生焦柳丹和吴雅、香港理工大学谭永涛助理教授分别为本论文第一、三、四、五作者。论文提出:众所周知,由碳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对公共生活和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从国家层面实施碳减排势在必行。本研究采用STIRPAT模型将面板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相结合,分析了19902011年间,人口,经济和技术这三个要素对125个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从全球层面来看,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KIF)是经济,其次是技术、人口。(2)对高收入(HI)国家而言,技术是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经济则对碳排放影响最小;对于中等高收入(UMI)和中等低收入(LMI)国家而言,经济是碳排放影响的关键因素;对于低收入(LI)国家,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是经济,而技术则是表现最微弱的因素。(3)随着收入的增加,技术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会逐渐增加,而经济推动碳排放增加的影响则会逐渐降低。该结果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从业者采取有效的碳减排政策,从而控制全球气候变暖提供参考。